以太坊ETF获批:监管突破与市场挑战分析

以太坊现货ETF的正式获批标志着加密资产在美国资本市场迈出了关键一步。作为继比特币之后第二大的加密货币,以太坊ETF的落地不仅体现了监管态度的转变,也为传统投资者提供了更便捷的参与渠道。然而,市场对以太坊ETF能否复制比特币ETF的成功仍存在显著分歧。比特币ETF推出后迅速吸引数百亿美元资金流入,并推动其价格屡创新高,而以太坊在生态结构、供应机制及美国市场的接受度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这为其ETF的市场表现增添了不确定性。本文将从ETF获批的核心细节出发,深入分析以太坊与比特币在ETF路径上的结构性差异、市场预期与现实压力之间的博弈,以及这一金融产品对加密行业监管与未来发展的深远影响。

image.png

以太坊ETF获批的核心细节解析

2024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正式批准了9份以太坊现货ETF发行商的S-1申请,标志着以太坊成为继比特币之后第二款在美国上市交易的加密资产ETF。首批交易于美国时间当日9:30(北京时间次日21:30)在纳斯达克、纽交所及芝加哥期权交易所(Cboe)启动。Fidelity、Franklin、Invesco Galaxy、VanEck及21Shares等主流机构的ETF产品率先上线,贝莱德的iShares以太坊ETF(ETHA)也同步开启交易,显示出市场对以太坊金融化路径的高度认可。

此次获批的9家发行商中,除灰度延续其高费率结构(ETHE为2.5%,ETH为0.25%)外,其余机构普遍采用0.19%-0.25%的管理费率,并通过阶段性免管理费策略吸引投资者。例如,Franklin在2025年1月31日前免收管理费,Bitwise和21Shares则分别对前5亿美元资产实施零费率。这一费率结构与比特币ETF高度趋同,反映出发行商在初期通过价格竞争争夺市场份额的策略。

监管层面,SEC对以太坊现货ETF的放行,标志着其对PoS机制的监管态度出现实质性松动。尽管此前SEC在针对Coinbase和Kraken的诉讼中明确将质押定性为证券行为,但此次ETF获批表明其在特定条件下认可以太坊的非证券属性。这一监管突破不仅为以太坊生态打开合规入口,也为后续ERC-20资产的ETF申请提供了政策参照。然而,质押功能未被纳入ETF结构,反映出SEC对加密资产金融属性与生态功能之间张力的审慎处理,也为以太坊ETF的市场接受度埋下结构性分歧。

比特币ETF成功难以复制的结构性矛盾

以太坊现货ETF的获批被视为加密资产合规化进程中的又一里程碑,但其是否能够复刻比特币ETF的资金流入盛况,仍存在显著的结构性障碍。首先,从资金流入数据来看,比特币ETF自2024年1月推出以来,资产管理规模已突破540亿美元,持仓总量占流通供应量的4.6%,累计资金流入达173亿美元,占据全球比特币ETF市场的近九成份额。这一表现背后是比特币作为“数字黄金”的金融属性被广泛接受,以及华尔街主流机构的深度参与。

其次,以太坊与比特币在资产结构上的根本差异也限制了其ETF的吸引力。以太坊约27.57%的供应量锁定于信标链质押系统中,且大量ETH还被用于DeFi、L2桥接和智能合约交互,形成持续性的链上经济活动。这种“生产性资产”属性使得ETH的流动性天然低于BTC,也意味着可用于ETF的可交易供应相对有限。

此外,在美国市场内部,Solana(SOL)的快速崛起对以太坊构成替代压力。SOL在过去一年涨幅高达619%,远超同期ETH的49.8%。其生态项目多采用新型代币分发机制,避免早期集中抛压,从而更受投资者青睐。目前已有多家机构提交Solana ETF申请,SOL ETF的推出将进一步分流本就不宽裕的加密ETF资金池。这些结构性因素共同决定了以太坊ETF难以复制比特币的成功路径。

image.png

市场预期与现实压力的多维博弈

机构预测分歧:20亿美元/月至5亿美元/月的估值鸿沟

以太坊现货ETF获批后,市场对其资金流入规模的预期呈现明显分化。渣打银行给出最高预测值为20亿美元/月,而摩根大通则相对保守,预计仅为5亿美元/月。Bitwise和灰度等发行商也纷纷发布预测数据,其中Bitwise首席技术官预计前18个月将获得150亿美元净流入,灰度研究团队则认为需求约为比特币ETF的25%-30%。Steno Research甚至乐观估计首年流入量可达150亿至200亿美元,接近比特币ETF七个月内的表现。然而,市场反应较为冷淡,Kaiko数据显示投资者信心不足,ETH价格在ETF获批后仅温和上涨。

质押功能缺失对生态建设的制约

以太坊的核心机制之一是其PoS质押系统,当前约有27.57%的ETH供应锁定于信标链中。然而,SEC在审批过程中明确拒绝了ETF中的质押功能,并在针对Coinbase和Kraken的诉讼中特别指出质押属于未注册证券行为。这一监管立场意味着短期内以太坊ETF无法支持质押,削弱了其对长期持有者和网络参与者的吸引力。此外,ETF主要服务于金融投资需求,难以推动以太坊生态的实际使用和去中心化治理发展,形成“金融属性强、生态支撑弱”的结构性矛盾。

灰度转换引发的抛压预期与流动性困境

灰度计划将其现有的ETHE信托转换为ETF,但该产品管理费仍高达2.5%,远高于其他ETF。此前GBTC转换为比特币ETF后曾出现持续抛压,市场担忧ETHE重蹈覆辙。同时,交易所持有的ETH储备已降至多年低点,流动性进一步向比特币倾斜,导致以太坊市场面临先天流动性不足的问题。此外,从2024年5月获批到7月正式上市的时间间隔较长,市场情绪已被提前消化,缺乏新的催化剂推动价格上涨。这些因素共同加剧了以太坊ETF在初期阶段面临的现实挑战。

加密金融化路径的监管哲学与未来启示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对以太坊权益证明(PoS)机制的监管定性,成为加密金融产品合规化的关键节点。在以太坊ETF获批过程中,SEC并未将PoS机制本身视为证券属性的核心问题,这为后续基于PoS资产的金融产品打开了政策空间。然而,在针对Coinbase和Kraken等平台的质押服务诉讼中,SEC明确将“质押即证券发行”作为指控依据,显示出其对链上治理与收益分配机制的审慎态度。

以太坊现货ETF的金融属性强化,与其生态价值之间形成张力。ETF作为一种纯金融工具,剥离了以太坊网络的可质押性与参与治理的能力,导致资金更倾向于短期套利而非长期生态支持。这种割裂可能削弱以太坊作为智能合约平台的核心竞争力,尤其在DeFi、L2扩展等领域高度依赖链上行为激励的背景下。

image.png

当前,首支Solana ETF已上市,SEC此前曾认定SOL为证券,最终批准该ETF,意味着其对PoS代币分类逻辑的重大调整。这一潜在变化不仅影响Solana生态,也可能重塑整个加密资产监管框架,推动从“证券-商品”二元划分向更具适应性的分类体系演进。

上一篇:DELABS独家TGE活动参与门槛公布:218 Alpha积分
下一篇:The Smarter Web Company完成605万英镑融资,采用比特币财库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