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大陆,比特币(BTC)买卖属于非法行为,无论通过何种渠道(场内交易、场外交易、跨境交易等)均违反现行法规;出售BTC所得资金存在明确法律风险,可能被认定为“违法收益”,面临刑事、民事及行政层面的追责。
一、比特币买卖的违法性界定
1. 政策定性:虚拟货币不具法定地位,交易全面禁止
中国自2021年9月起实施《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明确比特币等虚拟货币“不具有与法定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其交易炒作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2025年6月央行《金融稳定报告》进一步重申“清退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常态化”,强调任何为虚拟货币交易提供服务的行为均属违法。
2. 个人交易渠道全面受限,均属非法行为
- 境内平台:2021年后境内虚拟货币交易平台已全面清退,目前无合法注册的交易平台。
- 场外交易(OTC)/P2P:通过微信、支付宝等渠道进行的个人点对点交易,因规避金融监管,被明确纳入“非法金融活动”范畴。
- 跨境交易:境外平台向境内用户提供服务(如通过VPN访问、绕过KYC限制),违反“境外机构不得向境内居民提供虚拟货币服务”的规定,用户参与此类交易同样违法。
3. 执法实践:2025年典型案例印证监管力度
2025年4月,广东警方破获一起利用比特币OTC交易洗钱案,涉案金额超5亿元,参与者因“为非法交易提供支付结算帮助”被以“非法经营罪”起诉;同年深圳海关查获多起比特币矿机走私案,进一步表明监管已延伸至虚拟货币相关产业链。
二、出售BTC所得资金的法律风险
1. 资金性质:可能被认定为“违法收益”
根据2024年12月施行的《关于审理涉虚拟货币民商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比特币交易行为因“违反公序良俗”,相关合同(如买卖协议、资金借贷协议)均属无效。这意味着出售BTC所得资金本质上是“违法交易的收益”,不受法律保护,司法机关可依法追缴。
2. 三大法律风险具体解析
- 刑事风险:若交易金额较大或涉及资金流转,可能触犯《刑法》第225条“非法经营罪”(未经许可从事非法金融业务)或第191条“洗钱罪”(尤其当资金来源涉及诈骗、赌博等违法犯罪时)。
- 民事风险:若出售BTC后将资金用于投资、借贷等行为,相关合同无效,一旦发生纠纷,法院不予支持权利主张,损失需自行承担。
- 行政风险:银行监测到账户存在“虚拟货币交易特征”的资金流水(如大额、频繁、与境外账户往来),可能以“可疑交易”为由冻结账户,用户需配合监管部门说明资金来源,否则可能面临行政处罚。
3. 跨境资金流动的额外风险
通过虚拟货币实现资金跨境转移(如将BTC兑换为外币),可能违反《外汇管理条例》,构成“非法套汇”或“逃汇”,面临外汇管理部门的罚款(最高可达违法金额30%),情节严重者追究刑事责任。
三、合规建议与风险提示
- 明确无合法交易路径:目前中国大陆不存在个人合法交易比特币的渠道,任何声称“合规”的交易平台或中介均属虚假宣传。
- 谨慎处理存量资产:持有比特币者需自行承担资产贬值风险,切勿尝试通过非法渠道出售,避免触发法律责任。
- 警惕连带责任:不参与虚拟货币交易的宣传、推广或中介服务,此类行为可能构成“共同违法”,面临连带处罚。
- 关注合规替代方案:可关注央行数字货币(数字人民币)的应用场景,其作为法定数字货币,具有安全、合规的支付结算功能。
在现行法律框架下,比特币买卖行为已被明确界定为非法,出售BTC所得资金不仅不受法律保护,还可能引发刑事、民事及行政风险。随着监管常态化推进,参与虚拟货币交易的法律后果将进一步加重。建议公众充分认识风险,远离任何形式的虚拟货币交易炒作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