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nEck抨击SEC的监管逻辑主要基于三点核心诉求:一是认为SEC对加密ETF的审查标准缺乏透明度且存在歧视性;二是指责SEC对传统金融产品(如黄金ETF)与加密产品采取“双重标准”,审批效率与要求截然不同;三是认为SEC长期拖延审批已构成对行政程序法的违反,尤其在2023年Grayscale胜诉案确立先例后仍不合理延迟。这场争议本质上反映了加密资产主流化进程中,创新金融产品与传统监管框架之间的深层博弈。
争议起源:比特币ETF的“七年长征”与最新延迟
比特币ETF作为连接传统金融与加密市场的关键桥梁,自2023年起成为机构布局焦点。VanEck等机构多次提交申请,却始终遭遇SEC以“市场操纵风险”“投资者保护不足”为由的拖延。2025年8月,SEC再次将包括VanEck在内的7只加密ETF决策期限从原定8月推迟至10月,这已是该类产品自2023年以来的第5次集体延迟,直接引发行业对监管逻辑的质疑。
从产品定义看,比特币ETF通过跟踪比特币价格,允许投资者通过传统证券账户间接参与加密资产,其核心价值在于降低投资门槛并引入监管合规框架。但SEC认为,加密市场仍缺乏与股票、黄金等传统资产同等的监管覆盖——例如,加密交易平台无需遵守《证券交易法》下的全面监控要求,价格操纵风险高于传统市场。
VanEck的三重抨击:透明度、双重标准与程序违法
VanEck在2025年8月的公开声明中明确指出SEC监管逻辑的三大矛盾点:
一是审查标准的“黑箱化”。VanEck认为,SEC从未清晰界定比特币ETF获批的具体条件,仅以“市场不完善”为由反复拖延,导致申请机构陷入“无尽修改-再次延迟”的循环。相比之下,传统ETF的审批通常只需3-6个月,且标准公开透明。
二是监管的“双重标准”。VanEck举例,SEC在2004年快速批准黄金ETF时,并未要求发行方解决黄金现货市场的“场外交易占比高”“定价透明度不足”等问题,而这些恰恰是SEC拒绝比特币ETF的核心理由。数据显示,比特币现货市场日均交易量已达黄金ETF的3倍,且主要交易所(如Coinbase)已实现美国监管框架下的合规运营,但SEC仍坚持“加密市场未达标准”。
三是行政程序的合法性争议。VanEck援引2023年Grayscale胜诉案先例——当时法院裁定SEC驳回Grayscale比特币ETF申请时“未能提供充分证据”,且“对类似产品采用不一致标准”。VanEck认为,SEC在2025年的延迟决策中仍未吸取教训,尤其在7月已批准“实物赎回机制”(In-kind Redemption)这一技术性障碍后,继续拖延核心审批已构成“不合理行政行为”,并威胁提起诉讼。
SEC的监管逻辑:风险防控与合规门槛
SEC主席Gary Gensler在2025年7月的国会听证中详细阐述了监管立场,其核心逻辑围绕三大风险防控目标:
市场操纵风险仍是首要担忧。SEC指出,尽管部分加密交易所已实现合规,但全球比特币交易中仍有30%发生在监管薄弱地区,跨平台套利与价格操纵难以完全监控。2024年某海外交易所的“虚假交易量”丑闻(涉及伪造超50亿美元日交易量)更强化了SEC的审慎态度。
投资者保护需覆盖全链条。SEC要求比特币ETF发行方必须建立“实时价格监控系统”“独立托管机制”和“极端波动熔断机制”,这些要求远超传统ETF。例如,SEC草案要求加密ETF做市商需提交“每15秒一次的跨平台价格校验报告”,而黄金ETF仅需每日对账,这直接推高了加密ETF的合规成本。
系统性风险的前瞻性防控。Gensler强调,比特币的高波动性(2025年单日最大跌幅达12%)可能通过ETF传导至传统金融体系,尤其在散户参与度提升的背景下,需避免“2008年次贷危机”式的风险外溢。SEC内部模型显示,若比特币ETF获批后出现30%以上跌幅,可能引发约120亿美元的零售投资者损失。
博弈升级:从技术妥协到政治角力
2025年的争议已从监管技术层面升级为多方角力:
技术性进展未破局。7月SEC批准“实物赎回机制”被视为重要进展——该机制允许做市商用比特币现货而非现金进行ETF份额赎回,理论上可降低套利空间与价格偏差。但SEC明确表示,这仅解决“操作层面问题”,核心的“市场完整性”审查仍未通过。
法律战一触即发。除VanEck外,富达、ARK等机构也联合致函SEC,威胁援引《行政程序法》第706条提起诉讼,主张SEC的延迟决策“缺乏实质性证据支持”。法律界普遍认为,参考Grayscale案先例,法院可能要求SEC在90天内作出明确裁定。
政治因素暗流涌动。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关联的Truth Social比特币ETF同样被延迟至10月审批,这引发“监管政治化”猜测。分析人士指出,2025年11月美国大选前,SEC可能倾向于避免“争议性决策”,导致审批窗口进一步压缩。
市场影响:短期阵痛与长期押注
审批延迟已对市场产生显著冲击:2025年8月比特币价格跌破$114,000,较年初高点下跌22%;加密ETF相关资金流入量同比下降80%,机构观望情绪浓厚。但长期来看,机构仍押注监管破冰——高盛数据显示,逾60%的对冲基金计划在ETF获批后配置加密资产,潜在资金规模超500亿美元。
这场博弈的本质,是加密资产作为“新型资产类别”与传统监管体系的适配难题。SEC的审慎立场短期内可能持续压制市场情绪,但随着监管框架完善(如全球加密监管协调加强)与机构需求累积,比特币ETF的最终获批或只是时间问题。正如VanEck CEO Jan van Eck所言:“监管不应阻止创新,而应引导创新——这正是SEC逻辑缺失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