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数字人民币创新实践:核心技术、硬件钱包与生态拓展

在第四届数字中国建设成果展览会上,工商银行首次系统性展示其在数字人民币领域的研发与试点成果。作为首批运营机构之一,工行积极响应国家部署,推动数字人民币基础设施建设和场景拓展,展现出强大的技术实力与生态整合能力。本次展会集中呈现了涵盖平台架构、硬件钱包、应用场景及合作生态等多维度的创新实践,不仅体现了工行在数字货币领域的领先地位,也为行业提供了可借鉴的发展路径。

image.png

核心技术平台建设与创新能力

工商银行在数字人民币领域构建了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平台,展现出强大的系统架构能力和创新潜力。其自主研发的分布式业务管理平台采用高可用、可扩展的技术架构,有效支撑数字人民币多场景、高频次的业务需求,实现了额度管理、支付清算、钱包应用、风险防控等30余类核心功能模块的集成部署,具备高并发处理能力,满足大规模用户同时在线交易的稳定性要求。

在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方面,工行通过统一的技术中台实现对数字人民币从发行、流通到回收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强化了资金流向监控、异常交易识别和合规审计能力。该体系深度融合智能风控模型与实时数据分析技术,提升了业务运营效率与安全防护水平,为后续生态拓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底座。

硬件钱包产品矩阵与技术突破

工行构建了涵盖卡式、异形等多样化形态的硬件钱包全产品体系,满足不同用户群体和应用场景的个性化需求。该系列产品在安全性、便携性及交互体验方面实现综合优化,形成覆盖主流使用场景的产品矩阵,进一步推动数字人民币硬件钱包的普及应用。

与中国移动的战略合作标志着通信与金融融合的创新突破。双方联合推出基于SIM卡形态的硬件钱包,将数字人民币功能深度嵌入移动终端,提升用户支付便捷性的同时保障交易安全。该方案依托5G网络与富媒体消息(RCS)能力,拓展了数字人民币在智能终端上的应用边界。

为适配复杂多样的使用环境,工行持续探索多形态终端的研发与部署,支持语音识别、刷脸支付、双离线支付等功能,确保在无网或弱网环境下仍可完成交易,显著增强数字人民币的可用性与包容性。

创新应用场景与生态体系建设

1. 智能合约公交预付卡首创应用

工商银行率先探索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技术,推出成都天府通公交预付卡,实现公共出行领域的创新突破。该应用通过智能合约设定预付规则,确保资金按约定用途使用,提升公共交通支付的透明度与安全性,为未来多场景合约支付奠定技术基础。

2. 亚运版硬件钱包设计与生态融合

作为杭州亚运会官方合作伙伴,工行发布结合吉祥物与核心图形设计的亚运版数字人民币硬件钱包,融合赛事主题与支付功能,推动数字人民币在大型国际赛事场景中的应用,助力构建智能亚运支付生态。

3. 双离线支付等新型交互模式

工行通过技术优化,实现数字人民币软硬件钱包的双离线支付功能,支持在无网络环境下完成交易,显著提升支付便捷性与适用范围,尤其适用于偏远地区或高并发场景,进一步拓展数字人民币的落地边界。

民生服务场景的深度拓展

在数字人民币应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工商银行围绕民生服务场景进行了多维度拓展。首先,在适老化改造方面,工行推出拐杖钱包、报时器钱包等异形硬件设备,贴合老年人使用习惯,降低其在数字化支付环境中的操作门槛。其次,通过部署加载数字人民币功能的助农售货机,结合物联网技术实现远程监控与自动补货,构建“助农超市”微缩模型,推动金融扶贫与农村消费场景融合创新。最后,依托自主研发的“工银玺链”区块链平台,工行在公益捐赠领域实现捐款全流程上链存证,确保资金流向透明可追溯,提升社会信任度。上述举措体现了数字人民币在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能力方面的关键作用。

image.png

开放合作生态的构建与实践

工行在数字人民币生态体系建设中,积极推动开放合作模式,探索跨机构协同机制。目前已与试点地区的数十家同业机构签署《数字人民币封闭试验框架协议》,围绕GBC(政府、企业、个人)三端资金联动,构建动态化、可扩展的场景应用模型,并已在收单侧及对公钱包领域实现关键落地。

在互联网平台合作方面,工行通过子钱包模式拓展应用场景,上线子钱包场景数量位居行业前列。其中,与滴滴出行的合作成为首个跨机构子钱包推送的成功案例,用户可在共享单车、网约车等高频出行场景中便捷使用数字人民币支付,形成可复制的合作范式。

该合作不仅验证了子钱包推送机制的技术可行性,也为后续在电商、物流、本地生活等领域的广泛接入提供了参考路径。通过标准化接口输出和场景共建,工行正逐步构建起一个开放、兼容、可持续扩展的数字人民币生态体系。

上一篇:突发!Hyperion(RION) TGE因技术故障紧急延期
下一篇:黄金与比特币:抗通胀资产的双重防线与互补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