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可以创造钱;问题是怎样让它被接受。”——海曼·明斯基
这一句来自已故经济学家明斯基的名言,精准揭示了货币的本质:信任与接受。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央行数字货币(CBDC)正从理论走向实践,成为各国维护货币主权、提升支付效率、应对私人货币挑战的重要战略工具。随着现金使用率下降、金融科技迅猛发展以及疫情对无接触支付的催化,CBDC的研发进程显著加快。国际清算银行2020年调研显示,86%的央行已加速CBDC研究,超过六成进入概念验证或实验阶段。
然而,尽管全球范围内CBDC研发呈现竞速态势,其路径选择却呈现出高度差异化特征。不同国家基于自身政策目标、金融结构与发展阶段,探索着多样化的技术架构与制度设计。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零售型与批发型CBDC的功能定位上,也反映在匿名性、计息机制及公众准入等关键设计要素之中。如何在保障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同时兼顾金融稳定与用户隐私?如何在全球化趋势下实现本土适配?这些问题构成了当前CBDC发展的核心议题。
全球CBDC研发进展全景扫描
中国在数字人民币(e-CNY)的试点推进上已取得实质性突破。2020年深圳率先开展首轮大规模测试,向5万市民发放1000万元数字人民币红包,验证了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与用户接受度。此后,试点范围逐步扩展至多个城市,应用场景也从零售消费延伸至政务、交通等领域。京东等企业更进一步,开始以数字人民币向部分员工发放薪资,标志着CBDC从公众消费向企业支付链条渗透。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亦与多家金融机构签署合作协议,推动基于数字人民币的资金流转基础设施建设。
国际清算银行(BIS)2020年发布的调研报告显示,全球CBDC研究正加速推进:86%的受访央行表示已加快相关研究进程,其中60%进入概念验证或实验阶段,14%已启动实测项目。这一趋势反映出各国对货币数字化的战略重视,尤其在疫情催化下,现金使用减少和支付数字化需求上升,进一步推动CBDC成为政策优先议题。
六大洲代表性CBDC实测项目呈现出多样化路径。巴哈马于2020年正式推出“Sand Dollar”,成为全球首个全面落地的零售型CBDC,旨在提升偏远岛屿间的支付可及性。欧洲方面,瑞典的e-krona项目聚焦于应对国内现金使用骤降带来的支付挑战。非洲的尼日利亚则于2021年推出“eNaira”,试图通过数字法币增强金融包容性。亚洲除中国外,韩国亦在2021年启动CBDC试点,测试技术架构与用户交互体验。美洲的加拿大“Jasper项目”侧重批发领域探索,尝试基于分布式账本技术(DLT)重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则与新加坡合作研究跨境CBDC结算机制。这些项目的差异体现出各国根据自身经济结构、金融体系成熟度与政策目标所制定的独特发展路径。
政策目标差异驱动的设计路径分化
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推进并非单一路径,而是由各国政策目标的差异化所决定。从全球实践来看,CBDC在设计特征上呈现出“受限/通用、匿名/可识别、计息/无息”等不同组合,反映出各国对金融稳定、支付效率、货币政策工具性及社会包容性的不同侧重。
首先,政策目标决定了CBDC的基本属性。例如,若以提升批发支付系统效率为目标,则CBDC可能被设计为仅限金融机构使用的“受限型”,具备可识别性和无息特征,如加拿大央行主导的“Jasper项目”。该项目自2016年启动,历时五年探索基于分布式账本技术(DLT)的清算机制,验证了跨币种、跨境支付的可行性,并尝试重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和货币政策传导路径。
其次,在新兴市场中,CBDC常被视为替代现金、提升金融普惠性的战略工具。由于这些国家传统支付体系基础薄弱,CBDC的引入可借助后发优势,跳过低效中间阶段,直接构建数字化支付生态。这种模式强调通用性与匿名性,旨在模拟现金功能的同时规避其物理局限。
此外,部分央行将CBDC视为潜在的货币政策工具,尤其关注其是否具备“计息”能力。理论上,CBDC可支持负利率政策,从而增强央行在经济低迷时期的调控弹性。但这一设想的前提是削弱或取消现金的使用,否则公众可能转向零利率的现金资产以规避损失。
综上所述,CBDC的设计路径并非技术选择问题,而是深层政策意图的体现。不同国家根据自身金融结构、经济挑战与制度环境,正在形成多样化的CBDC演进路线。
CBDC的核心挑战与争议焦点
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推进并非一帆风顺,其在技术、法律、金融结构及社会接受度等多个维度面临严峻挑战和广泛争议。首先,在技术层面,CBDC系统需应对账户规模激增带来的压力测试,尤其是在零售型CBDC设计中,央行可能需要直接管理数亿个个人账户,这对现有中央银行基础设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此外,隐私保护边界问题也引发激烈讨论:如何在保障用户交易匿名性的同时满足反洗钱(AML)和客户尽职调查(KYC)监管需求,成为各国央行必须权衡的关键。
其次,CBDC的引入可能加剧金融脱媒风险,削弱商业银行的中介功能。若公众倾向于将存款转换为由央行背书的CBDC,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将受到冲击,进而影响其信贷投放能力。这不仅考验商业银行的转型适应力,也可能迫使央行重新定义其在金融体系中的角色定位。
现金替代与匿名性之间的取舍构成另一大悖论。尽管CBDC可提升支付效率并减少现金管理成本,但若完全取消现金并降低CBDC的匿名程度,公众对自由与隐私的担忧将上升。IMF调研数据显示,全球171家央行中仅6%考虑向公众开放CBDC,反映出政策制定者在推动数字化与维护传统货币属性之间的审慎态度。这一分歧揭示了CBDC推广过程中制度构建与社会共识形成的复杂性。
货币之花的未来绽放路径
CBDC的核心价值不仅在于其数字化属性,更在于它作为法定货币的制度性定位。与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电子支付工具相比,CBDC具备法律上的最终偿付保障,其背后是国家信用背书,而非商业银行或私人机构的履约能力。这种根本差异决定了CBDC在系统稳定性、支付安全性和政策可控性方面的独特优势。
随着CBDC的发展,中央银行的角色也将发生深刻转变。传统上,央行主要服务于商业银行,但零售型CBDC的引入将使其直接面向公众提供货币服务,承担起账户管理、用户支持甚至金融教育等新职能。这一转型对央行的技术架构、运营能力和监管机制提出了全新挑战。
在此背景下,公私合作模式成为值得关注的探索方向。央行可借助私营部门在用户体验、技术创新和市场响应方面的优势,构建开放、竞争、高效的支付生态体系。例如,通过授权第三方机构参与CBDC流通层服务,既能降低央行的运营压力,又能激发市场活力。
此外,CBDC还将为货币政策与数据治理带来新的想象空间。央行将掌握前所未有的交易数据资源,这些数据可用于优化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升宏观审慎监管能力,并可能催生基于实时数据反馈的动态调控模型。然而,如何在数据利用与隐私保护之间取得平衡,将是未来政策设计的关键考量之一。
结语:多维度博弈下的渐进式变革
CBDC的发展并非单一技术路径的演进,而是在多重约束条件下的复杂博弈。首先,技术实验与社会管理理念之间的协同难度不容忽视。各国在推进CBDC过程中,不仅需要解决底层技术架构、系统稳定性等工程问题,更需回应隐私保护、金融监管、货币政策执行等社会治理层面的深层议题。这种技术与制度的互动决定了CBDC难以快速复制或统一标准。
其次,用户需求导向的竞争优势构建成为关键考量。CBDC若要在支付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必须在便捷性、安全性与成本效率上形成比较优势。面对现有电子支付工具和私人加密资产的双重竞争,CBDC的设计需兼顾政策目标与用户体验,避免沦为“技术正确但市场冷淡”的产物。
最后,包容性讨论与共识形成的时间成本将成为长期变量。CBDC涉及货币本质、金融结构重塑与数据治理等根本性议题,各方利益交织,短期内达成全球或甚至国内层面的广泛共识并不现实。这一过程虽缓慢,却是确保CBDC稳健落地、实现可持续创新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