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货币挖矿整治政策解析:高能耗监管与全链条治理

当加密货币从 “投机标的” 逐步向 “金融基础设施” 演进,用户对资产控制权的需求与日俱增,而 DeFi 钱包正是这一需求催生的核心工具 —— 它彻底打破了传统交易所钱包 “平台托管资产” 的模式,以 “私钥即主权” 为核心逻辑,让用户通过非对称加密技术完全掌控区块链资产,同时深度整合借贷、质押、交易等 DeFi 功能,成为连接用户与开放金融生态的 “桥梁”。早期加密市场中,Mt.Gox 破产、币安被盗等事件暴露了中心化存储的致命风险,2020 年 DeFi 爆发后,用户需求更是从单纯 “资产存储” 升级为 “参与多元化金融活动”,传统交易所钱包的封闭性与 DeFi 的开放属性形成尖锐矛盾;在此背景下,DeFi 钱包应运而生,既解决了 “资产归属权” 这一根本问题,又通过直接对接区块链网络与 DApp 协议,实现了 “无需中介审核即可参与任意 DeFi 场景” 的需求,如今已成为全球超 1.2 亿用户(2024 年数据)管理加密资产、进入 DeFi 世界的 “必需品”。

image.png

虚拟货币挖矿整治的政策背景与核心目标

虚拟货币挖矿活动因其高能耗特性,成为能源监管的重点对象。挖矿过程依赖高性能计算设备持续运行,导致电力消耗巨大,部分地区甚至出现电力资源挤占现象,直接影响能源配置效率。据测算,单个大型矿场年耗电量可与数万家庭年用电量相当,对能源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目标构成挑战。

此类高能耗行为严重制约了碳达峰目标的实现进程。在”双碳”战略背景下,虚拟货币挖矿产生的大量碳排放加剧了环境压力,削弱了节能减排政策的整体效果。此外,挖矿产业的技术附加值较低,对产业结构升级贡献有限,反而可能延缓高技术含量、低能耗产业的发展空间。

从金融风险防控角度看,虚拟货币挖矿与投机交易密切相关,易引发资本无序流动和系统性金融风险。其价格波动剧烈,且缺乏实体经济支撑,容易滋生泡沫化趋势。因此,将挖矿活动列为淘汰类产业,既是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手段。

政策实施框架与基本原则解析

虚拟货币挖矿整治政策的落地依赖于系统化的实施框架和明确的基本原则,确保整治工作有序推进、执行有力。

首先,在顶层设计中,中央统筹机制发挥关键作用。国家发改委牵头,联合多部门协同推进,制定全国统一的整治方向和考核标准,并通过跨部门协作强化政策执行力。这种自上而下的统筹机制有效避免了地方各自为政、标准不一的问题。

其次,行政执行体系采用分级负责模式。省级政府承担属地管理责任,细化实施方案;市县层面则负责具体落实,形成”中央—省—市—县”四级联动机制,确保政策层层传导、精准落地。

针对存量项目,采取分类处理策略。对已存在的挖矿项目建立动态清单,结合地区实际情况设定退出时间表和路径,既加快退出进程,又兼顾社会稳定,防止”一刀切”带来的负面冲击。

最后,法治化监管贯穿整治全过程。从禁止新增项目、差别电价执行到金融支持切断,均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强化执法监督,提升整治工作的规范性和权威性。这一路径不仅提升了政策执行力,也为后续监管提供了制度基础。

全链条监管措施的技术实现与执行手段

为实现对虚拟货币”挖矿”活动的全链条监管,政策在技术监测、电力调控、金融限制等方面构建了多层次的执行机制,确保整治措施的精准落地。

1. 项目排查的数字化监测体系
依托大数据与信息化手段,建立对虚拟货币挖矿项目的动态监测机制。各地政府对已投产项目进行全面梳理,建立涵盖企业信息、算力规模、耗电量等核心指标的项目清单,并实现每周动态更新。同时,通过电力数据、网络流量等技术手段,精准识别数据中心与虚拟货币”矿场”的差异,防止以数据中心名义变相开展挖矿活动。

2. 电力消耗的异常监测模型
电力监管是整治行动的核心抓手之一。通过分析并网发电数据与异常用电行为,构建电力消耗异常监测模型,识别高能耗、低产出的用电单位。对用电大户进行现场检查,特别是对公用并网电厂拉专线直供挖矿企业的行为进行重点监控,防止违规供电行为的发生。

3. 差别电价的经济调控机制
将虚拟货币挖矿纳入”淘汰类”产业后,执行差别电价政策,加价标准不低于每千瓦时0.30元。该机制通过提高挖矿企业的用电成本,促使其主动退出市场。地方可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提高加价标准,并确保加价电费的足额征收,形成持续性的经济约束。

4. 金融支持的切断实施路径
从金融端切断挖矿项目的资金来源,是遏制其扩张的重要手段。政策明确禁止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及非银行支付机构为新建挖矿项目提供任何形式的财税金融支持。同时,要求已发放的贷款逐步收回,并禁止挖矿企业参与任何形式的金融活动,包括非法集资和证券发行,从源头上压缩其生存空间。

存量项目退出机制与配套措施

有序退出的时间表与路线图

针对虚拟货币挖矿存量项目,政策明确要求”加快有序退出”,并强调在推进过程中需制定科学的时间表和实施路径。各地政府需根据中央统一部署,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细化退出方案,确保项目退出过程平稳可控。退出机制的核心在于”分类处理”,即对不同规模、不同能耗水平的项目采取差异化的退出节奏,避免一刀切带来的社会和经济波动。同时,政策要求建立项目清单,动态更新项目状态,确保退出过程可追踪、可评估。

加价电费的惩罚性定价策略

为加速存量项目退出,政策将虚拟货币挖矿项目纳入差别电价政策实施范围,执行”淘汰类”企业电价标准,加价幅度为每千瓦时0.30元,部分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提高加价标准。这一措施通过提高用电成本,削弱挖矿项目的盈利能力,从而倒逼其主动退出市场。同时,政策要求加强加价电费的执行监督,确保相关企业足额缴纳,防止逃避成本负担的行为。

电力市场准入限制措施

虚拟货币挖矿项目被全面排除在电力市场之外,不得以任何名义参与电力交易或享受电力市场让利政策。已进入电力市场的挖矿项目须限期退出。此举旨在切断其低成本获取电力的渠道,进一步压缩其生存空间。能源监管机构加强对电力市场参与主体的甄别,防止挖矿企业通过伪装或挂靠其他企业进入电力市场。

财税补贴的终止执行方案

政策明确要求停止对虚拟货币挖矿项目提供一切财税支持,包括地方政府已给予的税费减免、房租水电补贴等优惠政策须限期取消。同时,禁止对挖矿项目及其所在园区提供任何形式的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此举旨在消除政策套利空间,确保财政资源向真正高附加值、低能耗的产业倾斜,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政策保障体系与执行监督机制

1. 多部门协同的监管架构

虚拟货币挖矿整治工作涉及多个领域,需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国家发改委牵头统筹,联合中央网信办、工信部、能源局、人民银行等十部门形成监管合力。各地方政府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落实”的原则,细化责任分工,强化信息共享和执法联动,确保政策在各级层面有效落地。

2. 穿透式监管的技术实现

为提升监管精准度,相关部门依托大数据监测平台对虚拟货币挖矿活动进行穿透式监管。通过识别矿场IP地址、企业主体及物理位置,结合电力消耗数据和金融交易流向,实现全链条追踪与风险预警。这一技术手段有效提升了对隐蔽性挖矿行为的识别能力,强化了治理的实时性和针对性。

3. 违规行为的处罚标准体系

政策明确将虚拟货币挖矿列为淘汰类产业,并设立严格的违规处罚机制。对新增项目实行能耗双控考核扣分制度,对存量项目未按期退出或违规用电的企业依法采取停限电、差别电价、禁止参与电力市场等措施。同时,金融监管部门严厉打击为挖矿提供授信、贷款及非法集资的行为,形成多维度惩戒体系。

4. 政策执行效果的评估机制

为确保整治成效,建立了动态评估与通报机制。各地制定时间表与路线图,定期上报清理进展。国家层面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绩效评估,并通过信息通报机制督促落实不力地区整改,从而构建起闭环式的监督评估体系。

image.png

政策影响分析与行业发展趋势

整治虚拟货币挖矿的政策对能源结构优化产生了显著推动作用。由于挖矿活动高能耗、低附加值的特性,其被列为淘汰类产业后,有效引导了能源向更高效、低碳的方向配置,助力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在技术应用层面,政策明确区分区块链核心技术与虚拟货币挖矿行为,遏制了以发展数字经济为名的无序扩张,转而引导企业聚焦于资源消耗低、附加价值高的区块链应用场景,如供应链管理、数据确权和智能合约等领域。

从合规化角度看,该政策加速了数字经济产业的规范化进程。通过信用监管、差别电价及金融限制等手段,促使相关企业主动调整业务方向,强化合法合规运营意识,提升整体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此外,中国对虚拟货币挖矿的严格监管也为国际社会提供了示范效应。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制定自身虚拟货币监管政策时,参考了中国的治理框架和执行经验,显示出中国在全球数字金融治理中的话语权逐步增强。

上一篇:江苏专项排查虚拟货币挖矿 日均耗电26万度引监管升级
下一篇:‌突破驱动逻辑?STOKR代币化资产赋能资本市场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