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货币监管新政:构建三维立体化长效治理机制

近年来,随着比特币、以太币等虚拟货币的兴起,相关交易炒作活动频繁,对金融秩序构成显著威胁。虚拟货币的匿名性和跨境流通特性,使其易被用于洗钱、非法集资、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严重扰乱经济金融秩序,损害公众财产安全。在此背景下,建立常态化监管机制成为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战略举措。此次《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在政策定位上延续了前期对虚拟货币非法定货币属性的认定,并进一步强化了对非法交易活动的全面禁止。相较于以往政策,《通知》不仅提升了监管的系统性和协同性,也体现出国家在虚拟货币治理方面由阶段性整治向长效监管机制转型的政策意图。

image.png

虚拟货币监管政策的核心定位

《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从法律属性、业务活动边界及跨境服务三个维度明确了虚拟货币的监管定位。首先,文件重申虚拟货币不具备法定货币地位,明确指出包括比特币、以太币以及稳定币(如泰达币)在内的各类虚拟货币,均不能在市场上作为货币流通使用,从根本上划清了其与法定货币的界限。其次,《通知》对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进行了全面禁止性界定,涵盖兑换、买卖、撮合交易、代币发行融资及衍生品交易等行为,均被认定为非法金融活动,强调必须依法取缔,防止其成为金融风险的滋生源。此外,针对境外虚拟货币交易所向境内用户提供服务的问题,《通知》明确此类行为属于非法金融活动,强化了对跨境虚拟资产流动的监管,有效遏制通过境外平台规避国内监管的行为。这一系列举措体现了监管层面对虚拟货币潜在风险的高度警惕和系统化治理思路。

三维立体化监管体系的构建路径

为有效应对虚拟货币交易炒作带来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监管部门正着力构建“部门协同、监测预警、多维处置”三位一体的立体化监管体系。该体系以制度协同与技术赋能为核心,推动监管从被动响应向主动治理转变。

部门协同机制方面,中央与地方形成双轨统筹机制。中央层面建立由人民银行牵头,中央网信办、公安部等十部门参与的跨部门协调机制,强化政策统筹与执行督导;地方则由省级政府落实属地责任,结合区域特征开展风险排查与专项整治,实现上下联动、条块结合的高效运作。

监测预警体系依托技术平台建设与资金流向追踪能力提升。人民银行与中央网信办持续优化虚拟货币监测技术平台,增强对隐蔽性交易行为的识别效率。金融机构和支付机构被要求加强涉虚拟货币资金流动的日常监测,通过线上数据采集、线下实地核查与资金链路交叉验证,构建全天候、全链条的风险感知网络。

多维度处置框架中,监管措施涵盖支付渠道切断、平台清理、广告治理及刑事打击等多个层面。金融管理部门负责封堵非法资金通道,网信与电信主管部门依法下架违规应用与网站,市场监管部门强化市场主体登记审查与违法广告监管,公安部门加大对洗钱、诈骗等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形成闭环式治理结构。

长效治理机制的实施蓝图

为确保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持续可控,政策层面构建了多层次、系统化的长效治理机制。首先,在风险动态监测与快速响应机制方面,依托人民银行与中央网信办联合建设的虚拟货币监测技术平台,提升对交易活动的识别精度和响应效率。同时,金融机构与支付机构强化资金流向监控,形成线上线下的协同预警体系,实现风险早发现、早处置。

其次,在跨境监管协作与信息共享机制上,针对境外虚拟货币交易所向境内用户提供服务的违规行为,相关部门加强国际监管合作,推动建立跨境信息通报机制,并通过技术手段阻断非法访问渠道,防止境外风险传导至国内金融体系。

最后,构建社会共治生态:行业协会与公众教育协同是长效机制的重要支撑。行业协会在政策宣传、会员自律管理方面发挥桥梁作用,引导行业规范发展;监管部门则持续开展金融消费者教育,增强公众对虚拟货币炒作风险的认知与防范能力,形成政府监管与社会监督并重的治理格局。

上一篇:印度拟收紧加密货币监管:准入限制与高额税收双管齐下
下一篇:江西原副省长肖毅被双开 涉虚拟货币违规挖矿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