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双碳”目标下的能耗管控与虚拟货币“挖矿”高耗能特性形成冲突,国家层面将其列入淘汰类产业并推动整治,内蒙古作为高耗能挖矿集中区域,不仅面临能源结构转型压力(火电占比高、挖矿耗电影响可再生能源消纳),还需应对此前整治后隐蔽性挖矿反弹问题,为此创新建立“三位一体”举报体系,同时金融监管协同构建多道防线,共同推动此次“挖矿”整治,也倒逼区块链产业向绿色、合规方向转型。
虚拟货币”挖矿”整治的政策背景
1. 国家层面”双碳”目标与能耗管控要求
中国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对高能耗产业形成刚性约束。虚拟货币”挖矿”依赖大量算力运算,导致电力消耗激增,与节能减排战略相悖。国家发改委《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明确将虚拟货币”挖矿”列入淘汰类产业,推动各地开展专项整治。
2. 内蒙古能源结构与产业转型压力
作为全国最大煤炭生产基地和电力外送基地,内蒙古2023年火电发电量占比仍达78%。虚拟货币”挖矿”年耗电量超300亿千瓦时,相当于三峡电站月发电量,严重影响可再生能源消纳比例。地方政府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力争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升至18%。
3. 历次整治政策效果评估
2021年《关于整治虚拟货币”挖矿”活动的通知》实施后,全国比特币算力占比从75%骤降至0。但2023年监测显示,通过境外服务器伪装、工商业电价套利等方式的隐蔽性挖矿仍占全国异常用电量的3.2%,暴露出监管盲区。此次内蒙古创新建立”三位一体”举报体系,实现全天候监测响应。
举报机制的核心内容解析
1. 四类重点打击对象的界定标准
内蒙古发改委划定的四类主体具有明确法律依据:①直接从事虚拟货币”挖矿”的企业(依据《节约能源法》第七十一条);②伪装数据中心骗取政策优惠主体(参照《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第十八条);③提供专用场地租赁服务商(适用《电力法》第四十六条);④非法用电挖矿企业(按《供电营业规则》第一百条处理)。该分类实现法律条款精准对应。
2. 多维度举报渠道的运作机制
建立的”信件+邮件+电话”立体化举报体系中,电子邮箱(jubao@nmgfgw.gov.cn)实行7×24小时自动响应,3个工作日内完成线索初核;邮寄地址(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敕勒川大街发展大厦)配置专业接访团队;专线电话(0471-12345转挖矿举报)设置智能语音识别系统。各渠道数据实时同步至自治区大数据监管平台。
3. 政企协同监管模式创新
该机制引入第三方信用评估机构,对有效举报人给予查实金额1%-5%的奖励(最高50万元)。2024年试点期间,包头市通过群众举报查获隐蔽挖矿企业17家,追缴电费及违约金2300万元,兑现举报奖励126万元,形成”全民监督”示范效应。
金融监管机构的协同政策组合
在整治行动中,金融监管构建”三道防线”:首先,三大协会《关于防范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公告》明确金融机构”五不得”禁令;其次,《反洗钱法》修订新增虚拟货币可疑交易监测条款;最后,央行征信系统将挖矿企业用电异常信息纳入企业信用记录。截至2024年底,全区金融机构已拦截虚拟货币相关业务申请437笔,涉及金额12.6亿元。
政策影响与行业发展趋势
监管政策推动区块链产业深度转型:2024年内蒙古区块链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68%,其中绿色能源区块链应用占比达42%。算力迁移催生”东数西算”新范式,鄂尔多斯市建成全国首个零碳算力产业园,吸引华为、阿里等22家企业入驻,部署低功耗区块链节点1.2万个。监管科技(RegTech)应用方面,基于区块链的电力溯源系统实现挖矿行为分钟级预警,2024年成功阻断异常算力流动17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