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货币”挖矿”因其高能耗和潜在金融风险,成为近年来监管重点。比特币等主流加密货币依赖工作量证明机制,导致全球算力竞争激烈,电力消耗巨大。据剑桥替代金融研究中心数据,2021年中国曾占据全球比特币算力的44%,但随着政策收紧,该比例已归零。国家发改委等11部委联合整治行动推动了规模化挖矿清退,多地矿场被关停,中国在全球算力版图中迅速退出。然而,在集中整治取得成效的同时,小规模、分散化的个人挖矿行为仍隐蔽存在,形成”清零与残留并存”的复杂格局。这种结构性转变对监管体系提出新挑战,也为后续治理路径探索埋下伏笔。
规模化挖矿清退成效与技术转型
2021年5月,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首次明确要求打击比特币”挖矿”与交易行为,标志着虚拟货币监管进入强约束阶段。随后,国家发改委等11部委联合发布整治政策,严禁新增挖矿项目,推动存量项目有序退出。各地迅速响应,通过断电、查封矿机、排查IP等方式对规模化矿场实施精准打击,部分依托水电、火电布局的大型矿场相继关停。
据剑桥替代金融研究中心数据,中国在全球比特币算力中的占比从2021年5月的44%骤降至7月的0%,彻底终结了此前占据全球七成以上算力的产业格局。与此同时,美国、俄罗斯等地凭借能源成本优势和政策宽松环境,迅速崛起为新兴矿业中心,承接了大量外迁算力资源。
值得关注的是,在清退高能耗挖矿产业的同时,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探索持续深化。多地尝试将分布式账本、智能合约等核心技术与供应链管理、数字身份认证、数据确权等领域结合,推动”链”“币”分离监管框架落地。专家指出,未来应进一步强化区块链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中的技术支撑作用,构建合规可控的产业生态体系。
个人分布式挖矿的隐蔽化生存
在上海,一位视频剪辑师洪剑利用远程控制技术,在江苏老家搭建了一个藏匿于居民楼中的”矿场”,部署了50余台矿机进行以太坊挖矿。该案例揭示了在监管趋严背景下,个人挖矿行为正通过隐蔽方式继续存在。其每月用电量高达3.5万度,远超普通居民用电水平,最终因异常用电被断电处理。
类似操作在江苏多地亦有出现,部分居民楼被改造成小型矿场,通过优化散热系统、分区域布设设备等方式降低能耗与噪音,规避邻里投诉。网吧、闲置商铺等场所也成为隐蔽挖矿的新据点,利用现有电力资源和网络基础设施进行低频、分散式算力输出。
根据江苏省通信管理局监测数据,该省日均隐性耗电量达26万度,主要集中在比特币和以太坊挖矿活动。尽管单个节点算力有限,但数量众多的分散式挖矿行为仍对能源管理构成挑战,也暴露出当前监管体系在非企业主体识别与处置上的盲区。
多维度监管面临的现实挑战
当前虚拟货币挖矿监管在法律、机制与技术层面均面临显著障碍。首先,针对非企业主体的”挖矿”行为,现行法规缺乏明确约束力。由于个人或家庭式挖矿不具备企业性质,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难以依据现有产业政策实施有效管控,导致大量分散式挖矿游离于监管之外。
其次,多部门协同机制存在衔接障碍。电力、通信、网信、公安等系统间权责边界模糊,信息共享与联合执法效率较低。例如,部分地市反馈的问题IP多为个人行为,但尚无统一整治标准和执行依据。
此外,用电监测与流量监控存在技术盲区。运营商仅能识别异常网络流量,却无法直接关联至挖矿行为;而单从用电量亦难判断是否涉及挖矿,需结合算力、资金流向等多维度数据交叉分析,形成全链条监管难度较大。
最后,惩罚性电价政策执行受限。部分地区虽提出对违规挖矿用户加征电价,但若其未偷电、欠费,供电部门缺乏强制干预依据,反而可能因按工商业电价计费造成变相补贴,削弱整治效果。
专家建议与未来监管路径探索
针对个人挖矿行为的隐蔽性增强,亟需明确其合法性边界,以填补当前非企业主体监管的空白。专家建议从用电异常与网络流量两个维度建立联合监控机制,通过电力、通信与公安部门协同,实现对隐性”挖矿”活动的精准识别与打击。与此同时,应深化”链币分离”监管框架,强化对加密资产金融属性的监管,同时支持区块链技术在数据确权、隐私计算等领域的创新应用。构建数据要素市场化技术支撑体系,推动区块链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未来监管与产业发展的关键方向。